|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们这十年: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科学发展
供稿:科学技术处   日期:2022年10月05日 14:08  浏览量:[]

十年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谱写了学校事业高质量科学发展的璀璨篇章。即日起,宣传部(新闻中心)推出《我们这十年》专栏,集中展现这十年学校发展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充沛的干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这十年: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工学院秉持“立足淮安,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理念,坚持服务导向,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应用型科技创新服务为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重点,以科研技术创新为突破,以科教深度融合为路径,强化国际合作交流,打造高端科技平台,承担国内外高层次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果持续突破

这十年,学校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激励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获批国家级项目140余项、省部级项目超450项,其中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项目1项(总资助经费500万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累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900余篇,其中多篇科研成果登上《Physics Report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lzheimer's&Dementia》等国际顶级期刊,科研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知识产权成效显著,成果转化提质加速

这十年,学校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提升成效凸显。共授权专利3000余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00余件,2021年授权数较2012年增长近5倍。实现专利转化600余件,转化数逐年增长。2021年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TOP100)78位、中国高校专利许可榜68位,成功获批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学校先后获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省技术转移创新奖、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市重大科技奖励先进单位、市成果转化与新兴产业培育先进集体等荣誉,于2021年8月作为全国第13个高校通过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1-2016认证。

 

 

汇聚科研优势资源,平台团队量质双升

这十年,学校坚持科技一流引领,瞄准区域战略性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前沿,以企业为第一主体、高校为人才主体、政府为引导主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创新团队,构建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平台建设有效机制。2012年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平台27个、市级平台18个,包括淮安市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淮安市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联合企业共建平台40余个,联合政府与科研院所共建平台18个,科研平台数量逐年增加,极大地支撑了学校科研发展与学科建设。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组建了先进能源与材料催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新型装备设计与制造、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与生物技术科技创新等研发团队78个,让更多创新元素植入产业,实现科技及产业的交叉汇聚融合,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建科技前沿创新生态圈的校地合作新模式。

 

 

扎实推进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品牌彰显

这十年,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创新校城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全面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以省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以科研创新平台为支撑,助推科技成果落地。建立科技镇长团成员、科技联络员、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与县区企业、科技服务企业人员“5+2”内外联动的融通机制,落实产教融合新路径。2017年,学校首提首倡社会服务“1111”工程(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以上规模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健全随时召开校企交流会、定期召开校政联席会、每年召开校城融合发展大会的“三会”机制。自“1111”工程实施以来,共签订合作项目1800余项,经济效益超百亿元。2020年、2021年成功召开两届“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订校县人才合作项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项目12个,达成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技术合同45份,合同金额超五千万。

 

 

迈上新起点,学校将持续坚持服务导向,深入实施高水平科技奖培育工程、国家级项目提升工程、高层次平台建设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淮工科技四大工程”计划,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增强承担重大项目能力,努力提升平台内涵建设,打造一流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科技处编辑:虞梦 审核:华学成 李博澜

上一条: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CULSC)”中喜获佳绩

下一条:校领导深入联系班级与学生共度国庆

校区及地址
枚乘路校区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北京路校区
地址:淮安市清江浦区北京北路89号
萧湖校区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河街1号
Copyright 淮阴工学院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苏 ICP 备:1003313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0102000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