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谱写了学校事业高质量科学发展的璀璨篇章。即日起,宣传部(新闻中心)推出《我们这十年》专栏,集中展现这十年学校发展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充沛的干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这十年:筑牢人才培养“新基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以党建为引领、以育人为核心、以教学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教改“新基建”: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这十年,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步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着力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深化教学科研协同育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联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开展嵌入式、订单式人才培养。
十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流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持续深耕,研究形成具有我校质量内涵建设的新举措、新亮点。在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方面成果显著,量和质上都实现了翻番式增长,获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55项,其中重中之重课题1项、重点课题16项、一般课题38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尤其是2022年首次突破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条件,并且以第一单位申报2项、以参与单位申报5项。
专业“新基建”:优化专业布局,全面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这十年,学校坚持一流引领,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深化产教融合,以校“2612”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为手段,以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全面推动专业内涵建设。紧密跟踪新业态、新形态、新领域,以详实的人才需求调研数据作为增设专业理由和基础,结合现有专业基础、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对增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科学增设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新专业,不断优化整体专业结构。经过十年不断优化,共新增专业23个,调整或者停招17个专业,使我校专业结构、数量和培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卓越教育培训计划专业8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8个,获批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工程专业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及联盟专业9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4个。
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
课程“新基建”:加强课程建设,全力支撑教育教学发展
这十年,学校不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组织多种专题学习、报告和培训,助力教师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推进课程建设。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社会实践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五类一流课程申报中,我校获批23门省级一流课程,并有6门课程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获批首批江苏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江苏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19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7门、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江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2个。
平台“新基建”:汇聚优质资源,稳步推进教学平台建设
这十年,学校充分发挥集可视化教学平台、优质在线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于一体的课程中心作用,依托超星泛雅、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线上授课、讨论、答疑、互动、作业等教学活动。以疫期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为契机,加快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建设校内spoc课程资源1989门,2015年至今引进尔雅、智慧树等平台在线开放课程246门。获批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江苏省设计艺术实践教育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等省级教学平台13个。
学校将继续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科学发展。